一場突如其來的眩暈,改變了她的人生
小惠原本是個再平凡不過的上班族,每天準時打卡、和同事一起共進午餐,下班回家煮飯、追劇、整理生活,過著穩定又規律的日子。但某天早晨,一件突發事件徹底打亂了她的生活節奏。
那天早上,小惠剛睜開眼,卻發現整個天花板在轉動。她想從床上坐起來,卻感覺整個世界像旋轉木馬一樣失控,強烈的頭暈讓她立刻躺回床上,並伴隨著嘔吐感。她以為只是前一天晚上吃壞肚子,於是休假在家靜養。但頭暈並未如預期那樣退去,反而在之後幾天反覆出現。
她去了耳鼻喉科,醫師診斷為「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(BPPV)」,進行了耳石復位術,症狀雖短暫改善,卻始終未恢復如初。頭重腳輕的感覺持續存在,讓她感到沮喪與不安。
她開始懷疑:「我是不是得了什麼大病?」但無論是MRI、血液檢查或聽力測試都顯示正常。這樣模糊的結果,讓她陷入恐慌。

眩暈症不只是暈:那是身體發出的求救訊號
很多人對 眩暈症 的認識,都停留在「一時性頭暈」或「耳石脫落」這種物理層面。但實際上,眩暈的成因比我們想像中複雜得多。它並不是單一病因造成的症狀,而是一個身體系統「失調」的表現。
在小惠的例子中,初期的旋轉型頭暈確實屬於耳石問題,但她後續經常感到腦袋昏沉、反應變慢、走路有飄飄然的感覺,這些就不完全符合耳源性眩暈的特徵了。
身體的平衡感,並非只有內耳在主導,還涉及到視覺系統、深層感覺(肌肉與關節回饋)以及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部分——自律神經系統。當自律神經長期處在不穩狀態,也會引發類似眩暈的「腦霧感」、「步態不穩」與「腦神經疲勞」的症狀。
也就是說,有時我們感覺暈,不見得是「耳朵出了問題」,而可能是神經系統對壓力、失眠或情緒的反應。
忽略焦慮與睡眠,讓眩暈症雪上加霜
眩暈症帶來的痛苦,不僅是身體上的不適,更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恐懼感。
小惠曾告訴我,在發作過幾次之後,她甚至不敢一個人搭電梯、不敢外出逛街,更不敢自己一個人騎車。她說:「我不怕頭暈,我怕的是在公車上暈倒、在公司發作、在路上出糗……這種焦慮感比頭暈還難受。」
這種「對眩暈的焦慮」其實非常普遍。眩暈患者會因為擔心症狀突然發作,開始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態,導致緊張、心悸、呼吸不順、甚至出現暈厥的錯覺。這樣的心理壓力,會讓交感神經持續處於高警戒狀態,身體無法進入放鬆修復的階段,久而久之變成 自律神經失調。
更糟的是,焦慮與失眠往往是一體兩面。小惠開始經常半夜醒來、難以入睡,白天精神萎靡,思緒混亂,這些又會進一步加劇眩暈的頻率與強度。
診間故事:他們的症狀你也熟悉嗎?
在眩暈症門診中,我們看到許多患者在表面上有不同的病史,但仔細深入探詢後,你會發現許多共通特徵。
像是上班族阿賢,他自述「頭常常像包著棉花」、早上醒來時最容易頭暈、天氣一變就不舒服。檢查也沒什麼異常,但他本身工作壓力大、常熬夜、喝咖啡提神、三餐不定時。他說:「我其實不怕暈,只是覺得好累,腦袋永遠清不醒。」
另一位媽媽級患者則分享,自己照顧家人、工作與家庭雙頭燒,每天都在奔波。當她坐下來終於想休息,頭卻開始暈了。她的心電圖正常、耳科也說沒問題,最後在轉診至身心科時才發現,她其實長期處在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態。
這些例子都顯示出:當生活的節奏超過身體的承受範圍,眩暈就可能成為身體的「警報器」。

神經調節療法如何幫助身體恢復平衡?
對於這類與自律神經相關的眩暈症狀,傳統藥物往往只能治標。例如抗暈藥、抗焦慮藥、鎮靜劑等,雖然能短暫緩解症狀,但若沒有調整神經系統本身的功能,復發的機率依舊很高。
這時候,「神經調節療法(Neuromodulation Therapy)」就扮演了關鍵角色。
神經調節療法是一種透過外部刺激來調節神經活動的療法,常見的方式包括低頻脈衝電刺激、迷走神經刺激、呼吸節律訓練、眼球運動重訓、聽覺調節訓練等。這些方式能幫助大腦與自律神經系統恢復穩定,進一步改善眩暈、焦慮、腸胃紊亂與睡眠問題。
以小惠為例,她在接受迷走神經刺激結合深層呼吸練習後,頭暈頻率逐漸下降,同時失眠問題也明顯改善。最重要的是,她重拾了對身體的信任,知道自己能夠掌握復原的節奏。
除了藥物,我們還能怎麼做?
眩暈症的治療,應該走向「整合醫療」的方向。除了耳科檢查、藥物治療與影像診斷外,更應該關注病人的生活模式、睡眠品質、壓力指數與情緒狀態。
透過以下方式,你可以更好地照顧自己:
建立規律作息,固定睡眠與用餐時間,讓自律神經有穩定節律。減少多工與螢幕時間,一次專注一件事,有助於大腦減壓。深層呼吸與靜心練習,透過腹式呼吸、冥想等方式調節副交感神經。增加體感刺激,如走路、跳舞、慢跑等有節奏的運動,有助於改善前庭與平衡系統。尋求整合醫療評估,由具神經調節經驗的治療師進行評估,從神經系統角度出發,制定個人化的復健計畫。

走出眩暈,不只是症狀消失,而是找回身心平衡
對於小惠來說,她的康復之路並非一蹴可幾,而是一段深刻的身心歷程。從一開始的恐慌、無助,到後來願意接納自己的身體訊號,學習放慢步伐,與身體重新連結。
她說:「我以前總覺得只要吃藥就會好,現在才知道,我的身體一直在提醒我該休息、該覺察自己的情緒。當我開始傾聽它,暈眩也不再是那麼可怕的事了。」
眩暈症,其實是一個機會,讓我們正視生活中長期忽略的失衡問題。當我們願意改變、不再用力抗拒,而是選擇理解與調整,身體自然會慢慢回應。
眩暈症,從恐懼走向自主的旅程
你是否也曾經歷過天旋地轉的那一刻?是否也被醫院跑遍卻得不到答案?或者,你正在經歷持續性的腦霧與身體不穩,感到無力?
請相信,你並不孤單,也不需要硬撐。眩暈症不是懲罰,而是身體發出的訊號。如果我們願意從整體健康去理解它,從生活節奏、情緒、睡眠、自律神經去做整合調整,那麼康復就不再遙不可及。若你正為不明頭暈所苦,除了耳科檢查外,不妨思考背後是否隱含壓力、焦慮或生活失衡的影響。整合性治療將可能是你走向健康的嶄新起點。
最後,送你一句話:「慢下來,不代表你落後了,而是你正在趕上自己的節奏。」
相關連結: https://www.raphaelclinic.com.tw/medical_academy/vertig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