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HD是什麼?兒童發展必讀指南

你的孩子是否總是坐不住、難以專注?

你是否常常覺得孩子像裝了馬達一樣停不下來?老師反映他上課容易分心、無法安靜坐好、經常打斷別人說話?這些行為可能不是單純的「調皮」,而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的表現。本文將深入探討 ADHD 的成因、症狀與對家庭的影響,並提供臨床建議與實用對策,幫助家長掌握孩子的發展關鍵期。

目錄

一、什麼是 ADHD?定義與核心症狀

ADHD,全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),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,常見於學齡前與小學生階段。根據 DSM-5 診斷準則,ADHD 的症狀主要可分為三大類型:

  • 注意力不集中型:難以持續專注、容易分心、常遺漏細節。
  • 過動衝動型:手腳動個不停、坐不住、愛插話、衝動行事。
  • 混合型:上述兩種特徵並存。

這些症狀不僅影響學習,也可能影響人際關係與家庭互動。

二、ADHD 的成因與風險因素

  • 遺傳因素:若父母有 ADHD,孩子罹患的機率顯著提高。
  • 腦部結構與功能異常:如前額葉皮質活性不足,影響決策與自我控制。
  • 環境因素:如早產、低出生體重、懷孕期間接觸菸酒等。

ADHD 不是教養失敗造成的,但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助於改善症狀。

三、如何診斷與評估 ADHD?

  • 臨床訪談:了解孩子的行為歷史與學習狀況。
  • 問卷與評量工具:如 SNAP-IV、Conners 評估量表。
  • 多方資訊整合:來自家長、教師、醫師等的觀察紀錄。

若懷疑孩子有 ADHD,應尋求兒童精神科、小兒神經科或發展評估中心的協助。

四、ADHD 的治療選項與家庭對策

  • 藥物治療:如中樞神經興奮劑(利他能、專思達),能改善注意力與衝動控制。
  • 行為治療:包括增強正向行為、建立規律作息與行為回饋。
  • 親職訓練:協助父母學習如何設定界限、正向溝通。
  • 學校支持:如個別化教育計畫(IEP)、課堂調整。

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統,穩定的環境與耐心引導能大幅提升孩子的適應能力。

五、幫助孩子穩定成長的日常建議

  • 建立結構化日常:每天固定時間起床、用餐與寫功課。
  • 使用視覺提示與分段任務:幫助孩子清楚理解與完成目標。
  • 鼓勵與讚美:強調進步而非結果,增強自信。
  • 給予運動與放電時間:有助於提升注意力與情緒穩定。
  • 避免責備與標籤:以正向引導代替負面批評。

常見問答(FAQ)

  • Q1:ADHD 會隨著年齡自動好轉嗎?→ A: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後症狀可能減輕,但多數仍需長期追蹤與支持。
  • Q2:ADHD 的孩子一定要吃藥嗎?→ A:不一定,建議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。
  • Q3:只是活潑而非 ADHD 嗎?→ A:若影響學習與社交,建議專業評估。
  • Q4:ADHD 和自閉症一樣嗎?→ A:不同,症狀與治療方式有明顯差異。
  • Q5:父母教養會導致 ADHD 嗎?→ A:不會,但正向教養可減輕症狀。

結論

ADHD 並不可怕,可怕的是忽略與誤解。及早識別與給予正確支持,是每位孩子穩定成長的關鍵。

參考資料

📞 免費兒童發展諮詢專線

撥打 0800-000-760 與專業團隊聯繫

📞 點此撥打

加入 LINE 獲得更多教養建議

LINE 加入條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