語言發展遲緩的表現?早療觀察與行動建議

孩子講話慢,是不是語言發展遲緩?有哪些表現要注意?

「兩歲還不會說完整句子,是不是太慢了?」這是許多家長的疑問。語言發展遲緩的表現多樣,可能表現在理解力、表達能力或語用互動上。及早觀察、辨識異常並啟動早期療育,是幫助孩子迎頭趕上的關鍵。本文將解析語言遲緩的表現與年齡指標,提供實用的觀察建議與行動指南。

目錄

1. 語言發展遲緩的三大表現面向


  • 語言理解困難:

    聽不懂指令、不回應問題、不理解問話內容

  • 語言表達不足:

    詞彙少、說話不清楚、不會組句或用錯語序

  • 語用能力缺乏:

    不主動溝通、不輪替對話、不理解社交語境

有些孩子理解力佳但不開口,有些則連指令都難以反應,須整體評估。

2. 各年齡階段應具備的語言能力

年齡 理解能力 表達能力
12個月 會聽名字、有聲音反應 發出咿呀音、模仿聲音
18個月 能理解簡單指令 約有10個詞彙,如爸爸、要抱
24個月 理解兩步驟指令 有50個以上詞彙、會組兩字詞(如:媽媽抱)
36個月 聽懂簡單對話 說完整句子、開始敘述日常事情

若落後半年以上應啟動早期療育評估。

3. 常見語言遲緩的日常行為表現

  • 不會主動叫人、叫名字沒反應
  • 只會用哭鬧或拉手表達需求
  • 只模仿字卡、影片,不與人互動對話
  • 詞彙不持續增加,學一忘一
  • 說話句型單一、語法錯亂
  • 無法依情境改變語言(如打招呼、道謝)

4. 家長與老師的觀察建議與記錄方法

  • 觀察語言理解與反應時間(是否聽懂常用語)
  • 紀錄詞彙數量與用法變化(每月記錄一次)
  • 拍攝互動影片:紀錄自然對話或遊戲中是否會主動發聲
  • 跨情境比對:觀察在家與學校是否同樣表現遲緩
  • 使用語言發展里程表工具:如國健署語言發展量表

5. 發現異常後的就醫與療育行動

  1. 至小兒科或復健科就診,排除聽力問題與神經異常
  2. 轉介語言治療師進行語言能力評估
  3. 若符合早療條件,可申請補助課程
  4. 家庭應配合日常語言互動練習,延續療育成果

不必等確診才訓練,只要出現明顯落後即可啟動療育資源。

FAQ

Q1:孩子會模仿影片台詞,是語言正常嗎?
A:模仿不代表理解與語用能力,仍需觀察是否能與人對話與互動。
Q2:家裡人講得多,孩子講得少,是不是太被動?
A:語言輸入與輸出要平衡,應給孩子發言空間與等待時間。
Q3:語言遲緩孩子是不是也會有情緒或行為問題?
A:常見,因表達困難導致挫折,容易哭鬧、發脾氣或退縮。
Q4:觀察多久才算真的有問題?
A:若超過6個月發展落後、進步緩慢,建議立即評估。
Q5:只有口語慢,其他都正常,還要治療嗎?
A:仍需,單一語言遲緩也會影響社交與學習,應及早介入。

總結與行動建議

語言發展遲緩的表現不只在說話,還包含理解力、語用與互動反應。只要家長與老師能掌握發展指標、及時觀察並配合啟動療育,就能有效幫助孩子縮短落後距離。早期介入,是語言發展遲緩孩子最重要的起點。


📌 歡迎分享本文給育兒家庭與幼教工作者,讓更多人看見語言發展的第一個警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