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自閉症到底是什麼?會有哪些行為?需要做哪些治療?
當我們聽到「自閉症」這三個字,許多人仍存在模糊與誤解。它不是性格孤僻、教養失敗,更不是「永遠無法改善」的狀況。自閉症光譜障礙(ASD)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況,若能早期識別、正確評估與介入,孩子可以有穩定成長與適應的可能。本文將從定義、症狀、評估到訓練,逐步說明自閉症的全面輪廓。
目錄
1. 自閉症是什麼?核心定義與常見特徵
自閉症光譜障礙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, ASD)是一種影響社交互動、語言溝通與行為彈性的神經發展特質。
- 社交互動困難: 不看人、不懂社交規則、不與人互動
- 語言與溝通問題: 說話晚、不會用語言互動或只會重複語句
- 行為與興趣固著: 喜歡重複動作、過度專注特定主題或活動
- 感官異常反應: 怕吵、怕光、挑食或過度追求刺激(如搖晃、擠壓)
2. 自閉症與發展遲緩的差別
項目 | 自閉症 | 發展遲緩 |
---|---|---|
社交互動 | 缺乏主動連結、不看人 | 慢但會親近人 |
語言使用 | 有語言但缺乏功能性 | 語言整體落後 |
固著行為 | 明顯重複、儀式性強 | 較少或輕微 |
感官反應 | 高敏/低反應常見 | 較為中性或輕微 |
提示: 雙方可能共存,需透過完整醫療與心理評估釐清。
3. 自閉症如何進行就醫與評估?
推薦就醫科別: 小兒神經科、兒童心智科(兒童精神科)
評估流程:
- 初步篩檢:如M-CHAT問卷
- 臨床觀察:依據DSM-5診斷準則
- 專業工具:如ADOS、CARS等
- 整合式評估:語言、職能、心理師共同參與
目的: 確認診斷、擬定療育方向並申請資源補助依據。
4. 常見療育訓練方向與策略
- 語言治療: 增進理解、口語與社交語言能力
- 職能治療: 改善感覺統合、自理與動作協調
- 行為治療(ABA): 建立正向行為、處理問題行為
- 心理諮詢與遊戲治療: 建立情緒覺察與親子關係
- 社交技巧訓練: 團體互動、角色模擬等實境應用
- 特殊教育支援: IEP 制定、融合教育、資源班
5. 家庭可以怎麼做?支持與參與建議
- 建立規律作息與預測性日程
- 積極參與療育課程與回家練習
- 運用視覺輔具協助理解與表達
- 善用孩子興趣作為互動橋樑
- 加入家長支持社群,共同面對挑戰
FAQ 常見問題
- Q1: 自閉症會不會好?
A:核心特質可能持續,但可透過訓練改善功能。 - Q2: 可以上普通學校嗎?
A:視能力與行為表現而定,可配合資源班入學。 - Q3: 一定要診斷才可訓練?
A:不必,早療制度可在疑似階段介入。 - Q4: 自閉症會惡化嗎?
A:若缺乏支持或環境不當,行為可能退化。 - Q5: 需要吃藥嗎?
A:若合併過動或焦慮,醫師可評估藥物使用。
總結
自閉症不是無法改善的障礙,而是需要理解與支持的發展差異。只要及早評估、正確訓練、家庭參與與教育資源整合,孩子都有機會在自己的節奏中穩定發展潛能。
請將本文分享給希望深入認識自閉症的家庭與教育者,共同打造理解與尊重的友善環境。
參考資料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