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被診斷自閉症,我該怎麼辦?是不是無法改變了?
當醫師說出「自閉症」三個字,許多家長陷入震驚、否認、恐懼甚至自責。但其實,自閉症光譜障礙(ASD)並不是絕望的診斷,而是一個重新學習理解孩子、啟動支持系統的起點。本文將釐清常見誤解、建立正確觀念,並提供可實行的下一步建議,協助家庭找到方向。
目錄
1. 常見誤解:面對自閉症的迷思與澄清
常見誤解 | 正確觀念 |
---|---|
他只是慢熟,不是問題 | 若超過發展標準,仍應進一步評估 |
男生都晚講話,沒關係 | 若無主動語言、缺乏互動,需警覺 |
自閉症會傳染或是教不好 | 這是大腦特質差異,非疾病或教養問題 |
一診斷就是一輩子貼標籤 | 診斷是為了早期啟動資源,不會限制孩子發展 |
2. 正確認知:自閉症是什麼?可以改善嗎?
- 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展狀況,影響社交、語言與行為彈性。
- 不等於「無法改變」,而是需要不同的學習與支持方式。
- 早期療育與家庭合作能大幅改善語言、情緒與適應行為。
3. 家長第一步該做什麼?
- 接受並理解診斷:不是貼標籤,而是資源入口。
- 啟動療育評估:如語言治療、職能治療、心理評估等。
- 紀錄與觀察:幫助擬定個別化訓練計畫。
- 家內共識:照顧者步調一致是關鍵。
- 尋求支持團體:降低壓力與孤單感。
4. 啟動療育資源與教育支持
- 早療補助: 0~6歲可申請政府補助與服務。
- 教育支援: 學齡後可安排資源班、IEP、融合教育等。
- 多專業介入: 包含語言、職能、心理與行為治療。
- 建立生活結構: 穩定生活節奏有助減少情緒與行為問題。
5. 長期陪伴與心態建立
- 改變從理解開始:孩子不是壞,只是表達不同。
- 接納不是放棄,是創造支持的起點。
- 每位孩子的進步曲線不同,關鍵在持續與穩定。
- 家長的信念與耐心,是孩子最好的療癒力量。
FAQ 常見問題
- Q1: 孩子確診後還能進一般學校嗎?
A:可以,依功能可搭配資源班與IEP支援。 - Q2: 診斷會影響升學或工作嗎?
A:不會,反而有助爭取合理支持。 - Q3: 自閉症會越來越嚴重嗎?
A:本質不變,但缺乏支持可能導致行為退化。 - Q4: 一定要上療育課嗎?
A:建議搭配專業與家庭訓練,效果更佳。 - Q5: 如何跟長輩解釋自閉症?
A:可說明是「大腦運作方式不同」,並可透過訓練改善。
總結
自閉症不是世界崩塌,而是另一條理解與支持的旅程起點。
透過早期發現、正確認知、積極介入與持續陪伴,孩子可以一步步走向更獨立、更自在的生活。關鍵不在於孩子有什麼,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並支持他。
參考資料: